第一章:《100款空气净化器的故事》
首先我要先抱歉,这么晚才开始分享我在空气净化器评测方面的经验。
之所以抱歉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,写空气净化器的内容应该放在去年雾霾污染最严重的那几天,这样我相信我的专业知识会给大家做更好的购买选择。
很可惜,那个时候,我们正忙着为700位信赖家小白的朋友组织空气净化器团购。这700余位朋友的信赖,让我们决定为更多信任我们的朋友服务。
作为开篇内容,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我们评测空气净化器的历史。
我是2013年开始接触空气净化器评测的,相比同行很多媒体评测人,我接触空气净化器的时间可能更晚一些。
这一年,大家对雾霾的认知提高,知道该用空气净化器去保护自己和家人,也就是这一年空气净化器整体行业爆发,出现了井喷式增长。
刚刚接触空气净化器,我和其他的同事都不太懂,就出去找老师。
空气净化是非常成熟的技术,IQAir一直拥有着非常多领先的技术,我们登门IQAir(当时北京三元桥的办公室),CEO Mike给我详细讲解了三个知识点。
▲其实很遗憾,这是Mike最后一次亲自给别人介绍空气净化器,后来因为身体原因,去世。
1. 风量
通过塑料袋密封,了解出风口的风速,对于滤网型的空气净化器,风量与净化效率基本是正相关的。也就是说风量越大,净化效率越快。
2. 风速档位的均匀性
每个档位之间的性能是否线性,这也是体现空气净化器优劣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3. 出风口PM0.3的净化效率
这是IQAir一直宣传的优势,PM0.3的高净化效率,代表了滤网等级更高,密封性能更好。
4. 滤网的尺寸
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滤网的时候寿命,今天被更准确的概括为CCM累积净化量。
5. 初步了解了静电集尘技术(其实那时也不太了解)
从今天看来,其中很多知识点也不能完全的了解,部分测试方法并不科学,但就是这微乎其微的知识储备,我们开始打造第一年的空气净化器横评,也是媒体圈中第一个空气净化器的横向评测。
由于没有技术支持,本身对于空气净化器的了解也不是完全的够用,这一年的空气净化器横评,基本都是以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方式去做的。
文章中有很多错误和纰漏,评测方法看着非常直观,那个时候我们连基本的CADR的定义都不清楚,很多测试方法不科学也不严谨。
*比如燃烧红磷,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遇水是有巨毒的,我们在没有任何保护机制的情况下,进行了燃烧,对身体产生了非常大的伤害。
*套塑料袋测试风量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,由于出风口过小,导致出风不畅,电机的转速会降低,因此测试风量会与真正风量存在差异。风量越大,数值的偏差就越大。
所以当时评测结果导向是:风量大、净化效果就越好。
(CADR洁净空气净化量750立方/小时的Airgle AG900成为了当时的冠军产品)
虽然问题很多,但由于当时空气净化器评测的内容实在太少,我们做的内容不仅产品涉及众多(23款),同时文章数量超过100页,这篇文章的影响力非常大,本站文章阅读量超过300万,如果算上各种平台转载累计阅读量可能超过2000万。
▲企业直接把“23款空气净化器横评”作为关键词,买了百度广告
现在,国内某空气净化器公众大号依旧采用了这些测试方法,小至插线板的品牌和拍照角度都与我们2013年的空净横评如出一辙。
▲这个评测荣誉属于当时所有参与项目的同事
在刚刚结束的空气净化器横评之后,我们接触了一个完全不需要耗材的静电集尘空气净化器。
传统远大、贝昂金属ESP静电集尘空气净化器都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,就是净化性能低,也就是CADR普遍低于200立方/小时。
而当时,新型的蜂窝状树脂静电集尘空气净化器CADR已经可以提升至400立方/小时。后来这个技术被应用在了更多产品上,比如爱优特净化器、拥有去除PM2.5功能的空调也大部分采用了这项技术。
新技术总会有一些技术缺陷,比如在低湿度下,这种空气净化器基本没用了。原因之一,就是该技术是通过让空气中水分子带电,实现颗粒物的吸附。由于北方有暖气,室内空气湿度普遍低于20%,没有了水静电集尘就失去了作用。
▲为了解决问题,两位工程师拿着20公斤的离子检测仪到了北京
两位工程师给我的知识点是:
1. 静电集尘技术的分类。传统ESP和改良型的静电集尘。
2. HEPA滤网的过滤方式
①筛效应当介质组成(纤维、筛孔、波纹金属等)之间的缺口尺寸小于粒子直径时,过滤器经过设计捕捉这些颗粒。这种原理广泛应用于大多数过滤器设计中,完全取决于颗粒的直径大小、介质间距和介质密度。
②惯性效应:利用空气方向的快速变化和惯性原理将大量(粒子)从气流中分离出来。处于某个速度的微粒子趋向于保持这种速度,并保持相同的方向继续前进。如果过程粒子浓度很高,一般应用这种原理。并且,在很多情况下,预过滤器模式和更高效的终过滤器均采用这种原理。
③拦截效应:为了实现拦截,一个粒子必须从一个纤维半径距离内进入。颗粒因此与纤维接触并附着其中。拦截原理与嵌入原理相比,不同之处在于被拦截的颗粒较小,且其惯性不能足够使颗粒继续直线运行。因此随空气流动直至与纤维接触。
④布朗运动:小于1μm的尘埃不随气流运动,而是因空气分子的撞击做“布朗运动”。如果撞击在过滤纤维上就被捕获。所以,粒子越小,布朗运动越剧烈,过滤效果越好。
▲手指上滑查看全部
3. MPPS,最难过滤颗粒物。
PM0.3被称为最难过滤颗粒物。所以,HEPA滤网并不像筛子一样,当粒子小于1μm的时候,越小还越容易去除。
反而是那些不大不小的粒子,特别是0.3μm的粒子最难去除。
欧标EN 1822-1,将MPPS的取值范围定在了0.12 µm~0.25 µm之间,同时原有的H12滤网全部降级为E12滤芯,即EPA滤网,已经不能再叫HEPA过滤网了。
▲电子显微镜拍摄的过滤器介质与灰尘
另外由于MPPS的影响,如飞利浦所讲的0.02微米的过滤效率,还有戴森所说的0.01微米颗粒的过滤效率,都存在“广告”的成分,因为这个级别的颗粒比0.3微米更容易拦截。
▲飞利浦所讲的0.02微米的过滤效率
▲戴森所说的0.1微米颗粒的过滤效率
虽然改进型的静电集尘技术提高了净化效率(CADR),但仍有非常严重的技术缺陷。
这篇文章暂时不提及产品,所以我们下一篇分享。
▲在深圳工厂实验舱前
最重要的知识点:CADR
CADR虽然单位是立方/小时,但它实际代表的净化效率,其实和之前所讲的99%是一样的,不同的是CADR本身是限定了时间、空间这样的数据,而99%所讲如果没有限定条件就容易搞混,比如1小时,还是2小时,你就没办法对比!
这一年,我对空气净化器产品有了全面的认识,所以开始一手打造一个100分评价体系,《Z-Air100空气净化器评价标准》,希望通过一个分值来判断空气净化器的选购价值(并非性能优劣),我也在全行业首次提出了每一个风速档位下的CADR都要测试的标准。
该标准建立之初也参考了汽车之家的AH-100标准。
▲《Z-Air100空气净化器评价标准》非常复杂的评分体系
我也很幸运,认识了中科院广州化学所分析测试中心杨冠东老师,他对我的全力支持,让这个测试得以完全的呈现。
《Z-Air100空气净化器评价标准》是完全公开的,其实我并不担心别人把这个标准拿走,如果大家都拿这个标准去做,那么我相信大家的产品都会越来越好。
另外,这个标准的核心并不是测试项目,而是分值的比重和计算方法,这个方法完全是保密的。
▲2014年空气净化器横评
这里还有个小插曲,在测试Blueair 503(510B)空气净化器时,由于开关位于机身底部,我蹲下再起来头部撞在了窗户上,导致缝了3针,已见头骨。
从此我非常反感反人类的功能设计。
▲负伤
2015年底,随着空气净化器新国标的发布,即《GB/T18801-2015》,Z-Air100在测试项目分值上做了进一步微调。主要降低了关于甲醛CADR性能的比重。